栏目分类
关于杏宇

当前位置:杏宇娱乐 > 关于杏宇 >

热点资讯

人体的十二正经之第六条经络——小肠经(三)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09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《黄帝内经》说: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天有四季,人有四肢;天有五行,人有五臟;地有江河,人有经脉……

其中,十二经脉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,具有表里经脉相合,与相应臟腑络属的主要特征。

上两期我们了解了小肠的神奇功能、小肠经的循行路线及其经别、络脉、经筋等,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肠经上的穴位及其作用等。

五、识穴窍,知信息

熊春锦先生在《心意修持培贤圣》一文中详细解释了穴位的功能:

“人体经络上的穴位可分为三个区域部分,共计穴窍二百八十穴。

第一部分是外穴区域,或称之为浅表区域。这一区域共有穴窍一百二十五个,另外还有外穴五个,组成一个系统。

图片

  

(图片来自熊春锦先生课件)

第二部分是内穴区域,或称之为深层区域。这一区域共有穴窍一百二十五个,另外还有内穴十个,组成一个系统。

第三部分是中央区域,或称之为核心区域,这一区域共有穴窍十五个。

在人的胸部脐腹这个穴区,有很多的能量接收区,大多数的穴位体都是七圈,即物元结构是七圈,而且结构体是向内的,像一个喇叭形,向内凹陷,就像一个高音电动喇叭一样。

大海底这个三窍,也就是阴蹻三窍、会阴三角区域。大海底左右如果出现一些八触反应,那就是可能被盗,会发生被盗的现象。

老海底主风,主亲人来,而且还可以提示自然的信息,可能要发生暴雨、大雨、发大水等等。仅仅胸部脐腹区域就可以提供很多深入的动态信息。

西方到现在为止,还在研究哪些穴位是喇叭形的向外,哪些穴位是喇叭形的向内。

我们在太极修身炼形的时候,如果大家能拉出手指头的剑气,手指头就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物元结构呢?

就是一个尖子朝外而喇叭口刚好套在手指头上这样一个物元结构,有一束光的能量,或者说是气的能量,从那个尖子里面由大到小集中,再穿透而出。

向内和向外的功用和作用,都是不一样的。有的是内部的能量向外排放,感知和探知外部的信息;

有些穴位上就像一个雷达一样,就像我们常见的电视机或卫星接收的波一样,大口朝外,收集信息,接收信息,传达到体内。

一个是主动探,往外探;一个是主动收,被动收。

这两种信息,构成我们身识的一个完整的模式。

从手上到头上,再到躯干上,全身无所不在的布满了天线,问题就是看我们把阴质、阴性的东西限制或清理掉没有,转化了没有;

自己的阳识、阳性的身识恢复了没有。

只有在阴转阳而阳强的情况之下,那么身的这些慧识才能重新恢复。

当我们真正实践好了身识的“无为而治”以后,实际在我们的身体上可以发现很多的致知信息点。

身识动态同样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,比如正胸区为迎官,剑突中央为主亲来访。

剑突中央如果有了八触反应以后,常常提示有亲戚朋友来访问,来做客。

偏左就是近亲,偏右就是远亲。

左右的腹部区域,左边主自己可能生了一些麻烦闲事,右边就是他人出现的一些麻烦事等等。”

对于熊先生的这些揭示,也可以在无名氏的《内证观察笔记》一书中得到印证:

“穴位到底是什么样子?归纳起来讲就是,形态为圆球态,流注旋转的是精气、数琏等物质。从功能上来讲,衍生、传输是穴位的最主要功能,性质是无。”

“在人体皮肤表面的穴位口,根据权生俭先生的探索,一般有新月形、菱形、三角形、圆形、梅花形,方形。穴位口的形体各异可能标志着它们各自处理的真气和信息不同,输出的数琏结构也不同。”

六、小肠经上的穴位

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,分布在三个区域:上肢、肩背及头面部。

交会穴:大椎(督脉),上脘、中脘(任脉),睛明、大杼、附分(足太阳),和髎(手少阳),瞳子髎(足少阳)。

五输穴中属于五臟(五条阴经:肝心脾肺肾)的穴位各有五个输穴,即“井、荥、俞、经、合”对应的就是“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”,其排列次序是:井(木)、荥(火)、输(土)、经(金)、合(水)。

属于六腑(六条阳经:膀胱、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)的五输穴,“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” 对应的五行是从“金”开始的,也就是“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”。

排列次序是井(金),荥(水),输(木),经(火),合(土)。

古人用自然界水流形成奔流的过程来比拟人体经气运行过程,说明经气由小到大,由浅入深,由散到合,由微到盛的发生发展过程。

少泽穴为小肠经井穴。

手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,做什么事都需要它的辅助,那你知不知道我们的手堪称一个浓缩“宝藏”,五根手指上各有一个穴位与全身各脏腑、器官密切相关运用好它们可强身健体、防病治病。

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,拇指上的少商穴,可排泄体内肺经之气,有解表清热、通利咽喉、苏厥开窍的作用。

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,对应器官是大肠、胃。

食指上的商阳穴可气化大肠经内的水液,有消化不良、腹泻、便秘情况时可刺激此穴,此穴在临床上称为人体自带的“开塞露”。

图片

  

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,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中指上的中冲穴冲出体表,有清心泄热的作用。

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,无名指上的关冲穴是三焦经的首穴,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,经常点按关冲穴,有泻热开窍、清利头目的功效。

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,小指中的少泽穴其首穴。

心经自首穴极泉始,至末穴少冲止,然后开始调头走小肠经,首穴便是少泽。

心经末穴少冲穴的位置就如同回头潮的撞击点,一部分回到了本经的少府穴,而另一部分则转至下一经脉到小肠经上,而这个撞击点本身形成了一个小水塘,就是少泽穴。

 少泽的少,指小指及幼小;泽,指广阔低洼有水之处。本经承少阴君火之气,君火具阳刚之性,故少阴末穴名之以“冲”。

迨气至本经,本经为太阳寒水之气,则火从胜已,而化为阴柔之水性,故本经首穴名之以“泽”。

此阴阳互济,相辅相成之义也。

泽,在卦属兑。兑为少女,女具柔顺之阴象。

又兑为口,口外柔而内刚,此亦阴阳互济也。

人能体“泽”字之义,以调阴阳,则和乐而无病。泽而曰少者,冲气以为和也。本经承少阴君火之气,乃由通里转注而来。

火气为阳,犹天日之热,照澈下土,冲和之气,蒸蒸而生,化为膏雨甘霖,泽及万物。

少泽穴五行属金,少泽井金,乃手少阴交手太阳之起穴,心乃五臟六腑之主,合于小肠,山泽通气,一手小指而两井穴出其内外,心井曰少冲,小肠井曰少泽。

井穴是十二经脉之“根”,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,疏通气血,开窍醒神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说:“振寒,小指不用,寒热不用,寒热汗不出,头痛,喉痹,舌(急)卷,小指之间热,口中热,烦心,心痛,臂内廉及胁痛,聋,咳,瘈疭,口干,项痛不可顾,少泽主之。”

小肠主水液,如果小肠有病了,清浊不分,水分、精华与糟粕不能各走其道混杂而下传至大肠,以致出现问题。

同时,《黄帝内经》中认为,“心经之火,移于小肠”,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,心的火较旺,常常会影响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,进而影响全身水液的变化。

少泽穴适合放血,针对乳房炎症及局部明显肿胀疼痛者,特别有效。当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时,捏少泽穴可以增加乳汁的分泌。

金生水,少泽、前谷、后溪和阳谷都跟“水”有关,这些都与小肠经“主液所生病者”的特质相符,表示此区域穴位善于治疗水液疾病。

“液”包括月经、乳汁、白带、精液及各类腺液等。

凡与液有关的疾病,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。

前谷穴为荥穴。

图片

  

五行属水,荥:指小水成流,水溢为荥,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,流溢此处,如“所注为荥”,位于掌扯或者跖趾关节之前,井穴之后的第二穴。

前谷荥水穴,乃手太阳脉之所溜,在小指本节前,故称前谷。 

“荥主身热”:十二经荥(火)穴,能治疗热性病证。

心脉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,心主夏属火,火为热病,故现身热。如果受了风头痛,揉按此穴效果很好。

小肠经别从腋窝出来,通过乳房区抵达心臟。

这使得小肠经的许多穴位都能治疗乳房疾病,比如两个手掌穴少泽穴和前谷穴,虽然距离乳房较远,但两穴透过小肠经从前方疏通乳房气血。 

三个肩背穴,肩贞穴、臑俞穴及天宗穴简称肩臑天,肩臑天距离乳房较近,乳房的气机可由小肠经转输于此区域,所以乳房有疾病者在肩背部,尤其肩胛骨位置出现肿硬现象。

肩臑天三个穴位透过小肠经从后方疏通乳房气血,三穴协力效果益彰。

后溪穴是输穴。

图片

  

五行属木,输:指水流渐大可输送,灌注。

如“所注为输”。位于腕踝关节附近,荥穴之后的第三穴。

后溪木穴,乃手太阳脉之所注,在手小指本节之后,掘掌视之,较前谷高起,故称后溪穴,内通督脉,乃灵龟八穴之一。 

“输主体重节痛”,十二经输(土)穴,能治疗肢体重痛。

脾土为病,脾主长夏,脾主湿,脾主四肢肌肉,湿滞则现体重节痛。输穴主治体重节痛,所以本穴善治小肠经所经部位疼痛之症。

后溪又是八脉交会的大穴,通督脉,督脉主要循行在人体背面,穿过俗称“龙骨”的脊椎,通于脑。

所以,当督脉发生病变,出现脊椎僵硬时,可取用后溪穴治疗。

一般的肩膀僵硬也可以按摩此穴,可视为肩脉在手部的代表穴。 

阳谷是经穴。

五行属火。

经:指水流行经较长,如水之流畅通行,“所行为经”,多位于腕踝及臂胫附近,输穴之后的第四穴。

图片

  

“经主喘咳寒热”,十二经经(金)穴,能治喘,咳,寒热这类疾病。

肺金为病,肺主秋,肺主气,合皮毛,如开关失常,故见喘咳寒热。

阳谷部位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。

阳谷经穴,乃太阳脉之所行,在手外侧腕中,斜上兑骨,则为养老,与腕上手少阳阳池及大次指两筋间之阳溪穴成一横线,然此穴不如阳溪阳池之宽深,故名阳谷。

证治癫疾狂走,热病汗不出,胁痛,颈颔肿,寒热,耳聋耳鸣,齿龋痛,臂腕外侧痛不举,妄言左右顾,目眩。

小海是合穴。

五行属土。 

合:位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。

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,经气充盛,合于臟腑。 

图片

  

“合主逆气而泄”,指十二经合(水)穴,可治气机失调而上逆下泄之疾。

肾水为病,肾主冬,肾上连肺,肺肾相通,水气上逆则咳,水气下流则泄。

小海穴部位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,伸臂而得之。

小海合穴,乃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,合治内府,脉入缺盆者,络心,循咽,下膈,抵胃,属小肠,胃为水谷之海,小肠与胃相连缀,故肘内合穴名小海,且手三阳脉皆起于足,小肠合于巨虚下廉,大肠反合巨虚上廉,盖大肠展转反侧,为传导之官,小肠乃受盛之官,直趋于下,化物出焉,故合穴反居大肠合穴之下也。

证治肩肘臂外后廉痛,寒热,齿龈肿,风眩,颈项痛,疡肿,振寒,肘腋痛肿,小腹痛,四肢不举。

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。

图片

  

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,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,气化之气性湿热,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,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,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。

腕骨乃手外侧腕前一小骨,手常屈伸转侧,则此骨宛转,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。

证治热病汗不出,胁下痛,不得息,颈颔肿,寒热,耳鸣,目冷泪生翳,狂惕偏枯,臂肘不得屈伸,疟头痛烦闷,惊风,五指掣。

可以全面调节小肠经机能,清泻内在的小肠湿热。腕骨穴是靠通利二便来祛湿的。 

凡以“骨”命名的穴位,均解释为“水”。因为中医认为,肾主骨,主水,所以,以“骨”命名的穴位,则多与水液调配有关。

“骨”穴多在肢体的末端,同时穴周都很容易摸到骨头。

当然,从经脉走向来看,“骨”穴在其循行的方向上,都遇到了“骨”的阻挡,或如一坐高山,使得上升气流沉降为水;

或是为一道水坝,形成气血的堆积,这点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。

腕骨穴是治疗落枕的要穴!

所谓的落枕,多是与经络闭塞气血不通有关;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

所以,要想治好落枕,就要疏通经络;

痛点如果是带着肩颈,则有可能是在手太阳小肠经上,就在这条经络上找穴位的痛点按就行了,上病下治,左病右治,这都是中医的治病原则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杏宇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